龙8娱乐聚焦城市更新 华建集团华东院助力外滩地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近年来,上海对一批历史建筑及老建筑进行重点保护性修缮和更新利用,最典型的区域就是外滩。外滩有着不同时代、多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历史建筑,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华东院”)用设计赋能外滩地区城市更新建设,通过让历史建筑融合新业态既重现风貌,又重塑功能,进一步激发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的整体活力,为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提供样板。
南京路步行街东拓工程是南京路步行街由河南中路向中山东一路的延伸拓展,总长约500米,面积约1.65公顷。项目的建成,实现了整条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全新贯通。
上海于2019年9月启动南京路步行街东拓工程。华东院遵循高起点谋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实施,在南京路步行街东拓工程的规划与设计中,深度挖掘南京路的区位优势和历史资源,优化步行街空间功能与品质,让这条“中华商业第一街”展现精致典雅、大气平和的海派形象,成为上海全球卓越城市魅力的新窗口。
85年前,英商哈同地产公司在上海外滩南京路投资兴建了哈同大楼(今南京大楼)作为拓展其商业版图中的重要一环。1993年至2008年间,大楼历经多次改扩建,最终形成现今的体量规模及外观风貌;2012年,国外快销品牌“Forever21”入驻大楼;2015年,位于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一般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南京大楼被公布为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二类保护;2019年,华为租赁南京大楼1-3层,作为全球旗舰店使用,尊享5000平米体验空间。
“连接未来”是项目的主导设计理念。在华为全球旗舰店中,通过空间巧妙排布与观感体验设计,将历史与未来在同一个空间中完美融合是本项目的设计关键。通过“城市客厅”的营造,激活建筑中庭,联通各层流线,构建华为社区,使客户在了解华为产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社区互联的氛围与效应。室内装饰设计衔接历史与未来,将华为品牌形象与历史遗产完美融合,展现海派文化魅力和华为品牌价值。立面风貌保护的重点在于完整保护1935年原立面格局与立面基层;完整保护2017年修缮完成的现有外立面风貌及饰面,并对局部破损处按符合保护要求的材质工艺进行修缮;同时原位更换1-2层外窗为亚光仿铜窗金属框外门窗,框料质感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南京东路201号建成于1988年,曾经是华东电力调度大楼,高126米,系解放后南京路上第一栋高层建筑。大楼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面用红讷色面砖,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被评为上海市1949-1989“十佳建筑”之一。2018年,大楼与南京东路181号一同改扩建为艾迪逊酒店。2023年,艾迪逊酒店经过节能改造,成为全国首家城市更新碳中和酒店。
201号大楼的改造涉及内容众多,业主除引入奢华酒店品牌Edition,更选用ISC作为本项目酒店管理公司,同时又以华东院和如恩设计作为项目主体设计单位及室内精装修设计单位。华东院以“传承历史和面对未来”为设计原点,始终坚持尊重原设计,最大程度地保留原建筑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延续城市公共记忆。
179街坊始建于1921年,是上海少有的以爱德华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为主的城市街区设计实践。街坊内现存1911-1930年间建成的四组老建筑(中央商场、美伦大楼、华侨大楼、新康大楼)和两条独特的十字形内街(沙市一路、沙市二路)。179街坊在改造前曾是上海有名的“中央商场”——小家电维修市场,与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2021年,外滩中央内庭4000平方米的玻璃穹顶正式亮灯,成为南京东路百余年来首次出现的穹顶景观。
南京东路179号街坊成片保护改建工程(外滩·中央),作为外滩“第二立面”先行启动项目,针对外立面风貌芜杂,功能定位缺失,内部空间局促,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遵循“尊重历史、重现风貌、功能重塑、提升形象”的理念实施更新。通过历史建筑顶部后期加建拆除恢复肌理,叠加顶部轻盈透明的十字玻璃穹顶形成半室外公共空间,建筑内部换胆结构加固,采用桩筏基础和逆作法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减少周边干扰等关键技术,营造出立体丰富的商业休闲共享环境,恢复并提升建筑遗产综合价值,拓展历史街区开放共享属性。项目参展第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
黄浦区160街坊由多栋历史建筑组成,其中老市府大楼始建于1914年,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1949年10月2日,这里升起了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历史上这里曾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国民上海市政府、新中国上海第一任市长办公地。后来又成为上海市局级机关等多个机构的办公驻地。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位于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基地由河南中路、福州路、江西中路、汉口路围合而成,是外滩第二立面综合改造率先启动项目。项目建筑类型多样,历史风貌保护与整治要求较高,更新需求复合、参与单位多样、现状情况复杂、工艺要求高、施工难度大,因此,项目从开发总控和关键技术两个方面支撑项目高质高效实施。开发总体控制技术体系方面,以项目高品质落地、可持续运营为导向,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来制定高标准差异化工作目标与技术重点。专项关键技术方面,项目在建筑保护修缮、往复平移换胆、地下空间开发等方面采用一系列示范技术。
中山东一路从1#~33#,外滩沿线“第一立面”万国建筑博览群一共有25栋建筑,其中23栋大楼为全国文保单位,2栋为新建筑。一栋新建筑为中山东一路32号的上海半岛酒店,另一栋新建筑为中山东一路15-1号的外滩国际大楼。
项目曾是一幢普通的3层灰白色小楼,于2013年被拆除并新建为“外滩公共服务中心”。2019年楼宇功能被确定为高端金融办公,并且被正式定名为“外滩国际大楼”。由于内庭院的存在,大楼首层大堂是外滩全线唯一可同时看到庭院侧立面和外滩侧江岸景致的场所。
2013年竣工的“镶牙工程”历经反复论证,和谐融入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本次改建,华东院针对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重点管控要素谨慎采用了递进分级设计原则:对建筑容量、建筑高度、建筑轮廓线均不作改变;沿中山东一路和九江路立面以修缮出新原则保留原有建筑形式;对建筑内立面和内部功能以适用性提升原则调整;对邻居功能(外汇交易中心机电)维持及提升原则。
上海圣三一堂初建于1847年,于1869年重建,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基督教堂。1893年,教堂东北角增建了一幢钟楼,曾是外滩地区的制高点和最醒目的地标。这座教堂系由英国圣公会设立的侨民教堂,并曾经是中华圣公会的总座堂,现为中国基督教两会的所在地。圣三一堂整体为英国维多利亚哥特复兴式建筑样貌,整个外墙几乎全部用清水红砖砌成,俗称红礼拜堂。1989年,圣三一堂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华东院作为设计单位进行保护修复,章明建筑事务所作为合作设计单位进行外立面修缮设计,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施工。2007年5月获批开工,至2009年9月竣工。竣工后,圣三一堂和钟楼由中国基督教两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使用至今。修复工程在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于2009年竣工。圣三一堂修缮工程于2017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Award of Distinction)。
四川中路与九江路转角,有一栋东亚银行浦西大楼,是由鸿达洋行于1925年设计的一栋装饰艺术派风格的高层建筑,最早是七层,后来加建到八层,一直都作为东亚银行办公空间使用,见证了沪港两地金融合作、发展的历史事件。
华东院作为本项目的设计单位,对大楼进行了保护修缮、整体结构加固、机电系统更新和室内装饰等。设计通过对建筑历史资料的梳理,初始设计图纸的分析,以及建筑现状的详细勘察,整合梳理建筑的整体功能,并对大楼进行结构加固和机电设备系统的提升优化;在消除大楼安全隐患的同时,提升建筑性能,使其更加适应当代银行的使用需求,得到合理有序的可持续利用。
汉口路151号,前身为浙江第一商业银行,1948年建造,1994年获颁“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目前为华东院重要办公场所。大楼采用现代框架结构,实现了自由平面、自由立面的建筑理想,在当时是很先进的理念与技术,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
1952年5月19日,由200余位工程师组成的“华东建筑工业部建筑设计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在上海市汉口路151号正式宣告成立。这是第一个拥有建筑、结构、水暖电、预算、测量、钻探、地质等专业的综合性国营设计勘测公司。自初建起,就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建筑界的精英,成为当时备受瞩目、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
1999年由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改制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华建集团中从事设计咨询领域的龙头企业。70余年来,华东院全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秉持“高效、合作、领先、敬业、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坚持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发展定位,致力于为城乡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设计与咨询的属地化集成服务。
原标题:《聚焦城市更新 华建集团华东院助力外滩地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