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畔的古老产业龙8娱乐与典雅舞步
·最新通知!西藏医保个人账户余额超过3000元的看过来~·关于解除雅叶高速拉日段茶巴拉服务区至尼木停车区双向交通管制的公告·放假期间,纳木措免门票!!!芒康,藏语意为“善妙之地”,地处藏、川、滇三省(区)交界处。芒康古时是吐蕃东南部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如今更是西藏同祖国各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必经之地。近日,记者跟随“雪域高原焕新貌”调研采访团来到昌都市芒康县,探访千年盐田和国家非遗弦子舞。
海拔2300米左右的纳西乡加达村,距离芒康县城有112公里。澜沧江在此穿流而过,在沿江两岸近500米的狭长地带,数千块盐田就“嵌”在上面。盐田大小不一,盐田池里水的颜色也不太一样。
盐井古盐田是支柱式木棚结构。年代久远的木头成为支柱,它们架起一个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木制顶棚。按照传统,当地农牧民在顶棚内铺盖碎的草本植物,再把从旧盐田下挖出的泥土铺上去。这样一来,一小块盐田就形成了。
制盐是当地农牧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纳西民族乡宣传委员斯朗多吉介绍,加达村从事盐业生产的有300多户,有层层叠叠的大小盐田2700多块,从事农牧业和制盐兼营人员有2000余人。
“靠盐吃盐”,此地的制盐历史有1300年左右。古盐田制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最原始的晒盐方式,也是我国唯一保持完整的古老制盐方法,纯天然风干。
负责解说的加达村群众扎西拉姆告诉记者,盐民们用木制筒将盐井里的卤水背上来倒在各自的卤池中风干浓缩,再转移到盐田,经过强烈的日光照射,水分逐步蒸发,结晶成盐,晒干后投入市场进行交易。每块盐田一次产盐约十斤左右,三至五天扫一次,天气不好的时候15天左右扫一次。
盐井所产之盐也有独特之处。如西岸地势低缓,盐田较宽,产的盐为淡红色,因采盐高峰期多在3—5月,俗称桃花盐,又名红盐;东岸地势较窄,盐田不成块,产的盐是纯白色,称为白盐。红盐和白盐的颜色与土质有关。
当地还有传说。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前,曾经发生过多次争夺盐田地的战争。传说在朵康六岗当中,芒康岗是产食盐的岗,所以很出名。
传说中的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曾为争夺盐井发生过 “羌岭之战”,最后格萨尔王战胜羌巴,占领了盐井,活捉了纳西王的儿子友拉。到了西藏吐蕃王朝后期,格萨尔王封纳西王子友拉为纳西大臣,把盐田还给了纳西王子。当地牧民认为,今天纳西乡一名或许就出自此典故。
芒康过去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在是214国道线年,芒康盐井盐田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泽仁旺堆是芒康县民间艺术团团长,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表演的芒康弦子舞,于2006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纳西民族乡纳西民族村的广场中央,近20名表演者身着特色服饰表演弦子舞。与锅庄舞有些相似,他们围成圆圈,摇动身子,哼着小调,不过男演员们还要拉响手中的二胡。这些演员都是当地的农牧民,泽仁旺堆是他们的老师。
弦子舞以弦子为乐器,伴随着音乐,男女聚集翩翩歌舞。藏语叫“蕃谐羌”,“蕃”藏语意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叫“白央”,是当地人自己发明的一种二胡,与其他地区的二胡相比短且粗。
泽仁旺堆介绍,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多人少、场地大小、台上台下,均可参与。大家围圆圈起舞,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聚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男女一唱一和,此起彼落,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
芒康也被称为“弦子的故乡”。在当地人看来,芒康既是弦子的故乡,弦子也代表芒康。生活在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芒康人民逐渐在生产劳动和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创造了他们独有的民族歌舞艺术。
泽仁旺堆从小就受到长辈熏陶,其弦子舞技艺传自父亲格松。自1984年进入芒康县民族歌舞团担任编导以来,他为芒康弦子舞的传承、创新、传播做了大量工作。“以前跳弦子舞,要从晚上一直跳到白天。我们在藏历新年跳完这个舞后,就表示要迎接新的一年了。”泽仁旺堆说。
古朴典雅的弦子舞,其唱词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描绘自然景色的,也有倾吐爱情和劝酒祝愿的。如今,每逢迁新居、结婚出嫁等喜事,当地人都要来一场弦子舞。泽仁旺堆说,在芒康,弦子舞已经成了“人人能跳,家家欢乐的歌舞”。(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