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诗意表达座谈会在京举行
1月20日,中国诗歌学会在北京举行“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诗意表达”座谈会。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陈晋,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以及梁晓声、何向阳、李少君、刘笑伟、李舫、欧阳江河、张清华、张颐武、树才、孙新堂、曹宇翔、季亚娅等作家、评论家和近10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出席会议。座谈会由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王山主持。
李敬泽指出,诗歌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中国诗歌内在主导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历来就有强大的日常交往功能,发挥了凝聚、联结和召唤情感的文化力量。在中华文明的宏大视野中探讨和领会诗歌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现代诗歌的发展是多路径、多方向的,具有多种可能,新时代诗歌要积极融入新思想、新情感和新生活,这是我们在诗歌领域的使命。
陈晋认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无源之水,诗意表达强调了要从民族性和现代性相结合的角度挖掘中华诗词的宝库。
“在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怎样通过诗歌呈现这样一个时代?”吉狄马加回应到,文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时代的变化必须体现在现代性的写作过程当中,诗歌诗歌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最高形式,必须用一种创新性写作来反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座谈会上,梁晓声朗诵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现代诗人羊令野的《红叶赋》,将会议氛围推向高潮,为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奠定了新的维度和向度。他表示,古典诗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诗中也非常动人和优雅。
王山在主持时表示,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诗人要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努力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实处、落实到诗歌的细枝末节。
张清华在发言中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认为这既是未来的愿景,也是对过去的描述,是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中认知和完善自身。他提出,理性文化和宗法传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点,参与未来中华文明的想象和构建是我们共有的责任,应该在李白、杜甫和曹雪芹等创造的伟大中国古典诗歌和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担负起在世界文明的格局中应有的角色。
“文化和文明的关系,就像是言语和语言的关系。言语是具体的,语言是总体的,最终语言会淘汰部分言语。所以我认为文明的意义要远大于文化。”树才说,从中国诗歌的角度出发,中华文明现代化的诗意表达是追求新的平衡、新的和谐和新的美。古典诗词包含着现代诗意表达的因子,值得每一位当代诗人认真体味和挖掘。
张颐武强调,文明是一个共识的形态,由于自我的差异形成了具象的差异。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在文明形态上古今都是一致的。诗歌是一个连续体,新诗和旧诗并不存在一个决然的界限。他提出的“文明是民族的掌纹、标识”,引起了众多与会者的积极响应。
其他与会者谈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文明,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进行诗意表达,要求诗人们赓续中华文脉,接续民族传统,激活古典底蕴,在汲取古代诗歌精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懂得向优秀的世界诗歌学习,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格局中谱写当代诗歌新华章,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中国诗歌学会是我国从事诗歌创作、理论研究、学理建设的国家一级学术团体。近年来,中国诗歌学会以“服务大局、服务基层”为服务准则,先后开展了“新时代诗歌十年”的理论研究、发起了“新时代大学生诗歌行动五年计划”“新时代诗歌火炬传递行动”等工程,积极助力新时代诗歌建设和发展。